甫入姚公白古琴工作室,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,几面墙壁上挂着几幅琴人的的书画,当中有上世纪[今虞]老琴家黄渔仙女史的工笔牡丹,还有泛川派琴家沈草农先生和蔡德允女史师徒的墨宝。
一侧墙上栉比鳞次地悬挂着数十把古琴,以各色花纹图案织锦的琴衣覆盖其上,以作保护。工作室坐落于新界的一座工厦中,常出现搬运货物的噪声,但步入这间工作室,便如穿越般,迅速进入一方使人宁静之所。
和姚公白初谈几句,便感知到他的幽默与直率,和对古琴及传统文化的严谨与尊重。1948年生于浙江杭州的姚公白,得其父姚丙炎先生系统教授古琴并曾受教于吴振平、张子谦先生,退休前一直是上海黄浦区一所职业学校的数学老师。他现任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、香港志莲净苑文化部研究员。
他既是浙派姚门的传承人,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。仅仅两个多小时的交谈后,便更愿意称他为一位风趣的古琴艺术家。
姚公白因受到其父耳濡目染的熏陶与影响,自幼潜心练习与钻研,继承了姚门的风格与韵味——节奏明快、细腻精当、清新淡雅、寓静于动,并以右手轻灵、下指干净、挥洒自如的特点著称。他以弹奏姚丙炎打谱之琴曲最有心得,代表作有胡笳系列、《广陵散》、《乌夜啼》、《秋宵步月》等大小琴曲数十首。又有自己打谱的《高山》、《鹤鸣九皋》等,并先后创作琴曲《蒹葭吟》、《莲颂》、《梵音颂》、《无静颂》,以及移植《青青河畔草》等琴歌。
姚公白用[勤奋]来形容古琴的学习,这二字虽简单,但实践起来并不易,日复一日的坚持是必不可少的。他称,学习古琴必须每天练习,去打磨自身过硬的技术,二准一畅(音准、节奏准、旋律流畅)是最基本的,更重要的是多读文史经典。他的古琴学习便是从童子时期开始,在他没有读书还未识字时,偶然机会他的父亲开始教他识古琴减字谱。这一坚持,就成了他一生的爱好。
姚老展示了自己整理父亲姚炳炎的曲谱《琴曲钩沉》,并介绍减字谱是古琴曲谱特有的记谱法,属于指法谱的一种。减字谱最早出现于唐代,是由更早的文字谱发展而来的。古琴减字谱不像西洋五线谱,会将音乐全写出来,它仅标示指法和音高,不会标出音的长短、节拍,因此在演奏前,必须按乐曲所属时代及曲意,揣摩推敲其节奏、乐句以至演奏风格,然后将曲谱打出来。所以,在古琴演奏中,我们常听「打谱]一词。
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,在时代更迭中传承至今,器具在发展、音乐在发展、形式亦在发展。在谈及古琴创新时,姚公白称,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,古琴也是.中国传统文化是古琴的根基,只有对传统文史哲的充分理解,才能够更好地去创造新的音乐。古琴的创新一定是在传承中进行的,在发展中传承,在传承中创新,要做有源之水,有根之木。他补充说,从斫琴的工艺、减字谱的发明、谱集的刊印等,无不体现了古琴艺术是在传承、开拓中得到发展的。
姚公白将古琴音乐的中国传统文化性强调再三,古琴在他眼里,不仅是一种音乐,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展现。他应邀来香港工作,在志莲净苑夜书院开设琴学及琴乐课程,至今已有十二年头,同时整理出版了姚丙炎的遗著。希能对香港古琴艺术的弘扬光大尽一分力。
疫情之前,每与弟子一同演出,希望琴乐在香港传承有序,有更多的知音。也愿有更多古琴同道能静下心来研究琴学、发掘古谱。
- 还没有人评论,欢迎说说您的想法!